看黄桥决战详细过程, 粟裕用兵至少有“六绝”, 毛主席称: 了不得

粟裕用兵灵活机动,敢于冒险却又计划周密,时常出奇制胜。1940年的黄桥决战,粟裕军事生涯最早的一个高光时刻。这场仗的胜利,就是一年后“皖南事变”的另一个结局。此仗的大获全胜,使得我军在华中的局面焕然一新,同时也标志着我军在这真正站住脚了。 黄桥决战是粟裕首次指挥大兵团作战,也是首次进行的大歼灭战,他以7千兵力迎战3万余顽众,消灭了比己身兵力还多4千的顽军。这不可谓不是个战争奇迹。详细了解过黄桥决战的详细过程后,可以发现粟裕的指挥布阵有“六绝”——可能还有更多,让人拍案叫绝。 一绝:我军兵力远少...


粟裕用兵灵活机动,敢于冒险却又计划周密,时常出奇制胜。1940年的黄桥决战,粟裕军事生涯最早的一个高光时刻。这场仗的胜利,就是一年后“皖南事变”的另一个结局。此仗的大获全胜,使得我军在华中的局面焕然一新,同时也标志着我军在这真正站住脚了。

黄桥决战是粟裕首次指挥大兵团作战,也是首次进行的大歼灭战,他以7千兵力迎战3万余顽众,消灭了比己身兵力还多4千的顽军。这不可谓不是个战争奇迹。详细了解过黄桥决战的详细过程后,可以发现粟裕的指挥布阵有“六绝”——可能还有更多,让人拍案叫绝。

一绝:我军兵力远少于顽军兵力,而且有着近5倍的差距,这还没算上装备劣势。毛主席曾经讲过,我们与敌人作战,在战略上是以少胜多,在战役上、战斗上是以多胜少。可是当下人就这么多,怎么变也不好以多胜少吧?

这第一绝就在这,粟裕清楚认识到,当时的形势下,我军不仅在战略上必须以少胜多,在战役、战斗上也要以少胜多,因此他选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,克敌制胜。

粟裕把仅有的七千人马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是四分之三的兵力,作为突击力量;另一部分四分之一的兵力,守卫黄桥。其中守卫黄桥的四分之一兵力,又分成好几部分,主要的一部分有四分之一兵力的四分之三,防守东面,其余几面就是唱空城计。

“西面、南面不放部队,后勤、伙夫担任警戒,北面放一个班。”黄桥决战黄桥决战,若是守不住黄桥,那还决战什么?但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手上的机动兵力最多,能最大限度地随时猛击顽军。

二绝:粟裕把首战目标,放在来犯的一股最强顽军上——翁达独立旅。该旅旅长是中将军衔,全旅3千多人,装备崭新且精良,因而有着“梅兰芳式部队”(相当漂亮的意思)的外号。粟裕不先挑软柿子捏的目的有三,一是打击顽军士气,迫使其他弱旅不敢乱动;二是翁达独立旅处于来犯顽军的中路右翼,消灭了他们等于打开了一个缺口,我军可轻松完成对敌的迂回包围;

三是来犯顽军头目韩德勤,跟红军交过手,对我们有刻板印象,认为我军跟过去一样,先打弱旅,所以翁达独立旅没有太多准备,其周围顽军的支援也会不及时。

这是有奇效的,得以我军以众突然击寡,迅速灭掉翁旅。

三绝:黄桥决战,黄桥自然是关键,是不容有失的;只要它在,源源不断的顽军就会被吸引过来,把顽军大部钉住。粟裕把守卫黄桥的重担苦差,交给了陶勇的3纵。这支部队是粟裕一手带出来的。守卫黄桥势必遭受顽军最猛烈的攻击,部队伤亡大、缴获少,而陶勇和3纵指战员们没有任何怨言。

陶勇和3纵没有辜负粟裕的期望,守住了黄桥。战况最激烈时,陶勇甩掉上衣,手持马刀,主动带人冲向敌军,击退敌军。

四绝:粟裕对战场情况的把控十分精准。他曾说过,打仗就是做数学题。歼灭翁达独立旅一仗也是。翁旅以一路纵队的形式前进,全旅3千多人,摆开的队形有4、5公里。他们从高桥到黄桥来,两地相距7公里半。

也就是说,其先头部队抵达距黄桥还有2公里半的地方时,最后面的部队一定也过了高桥,这就意味着顽军全部进入我军埋伏地。粟裕下令出击的时机选得相当好,选择的还是多路出击的方式,仅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,就将翁旅悉数歼灭。

五绝:粟裕多次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,以攻代守,打破了顽军对黄桥的三次总攻。每逢顽军要发动总攻,粟裕总能提前地及时派出部队捣乱。古语有云: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连续三次总攻不成,顽军注定拿不下黄桥了。

六绝:原本定下10月5日黄昏,向顽军发起总攻的计划,命令也已经下达了,但是收到顽军有几个团将来增援的消息后,粟裕便决定要更改作战计划,提前发起总攻。

由于通讯设备的不发达和交战正酣,直接给负责突击的叶飞和王必成部下命令,已经是来不及了的。于是粟裕想了个办法,命令陶勇部派出小股部队佯攻东面敌军,敌人回击,发出大量枪声。他相信叶飞和王必成,一定懂这些枪声的意思。

果不其然,枪声一响,叶飞部就迅速南下,王必成部迅速西进。看叶飞、王必成两部差不多就位,粟裕一声令下,陶勇部也出击了。

如此高超的军事指挥,称之为艺术也不为过,难怪毛主席在见过黄桥决战的详细战报后,忍不住赞叹粟裕“了不得”。



相关资讯